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产地冷库建设发展趋势分析

产地冷库建设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10-13 来自:德和资

                                                              (一)产地冷库建设意义

随着城乡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升级需求日益增长,生鲜电商、新零售、新餐饮等新业态、新模式也亟须冷链物流作为供应链保障。虽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国内生鲜食材的流通渠道仍是以传统批发市场 - 零售商 - 消费者的模式为主,流通渠道环节断链严重,配套设施不完善,再加上消费群体冷链意识的薄弱,造成我国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低。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综合冷链流通率不到40%,与欧美等发达地区均在90%以上的数据相差甚远。尤其是冷链物流链条的两端:“最初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经常出现断链现象,“最初一公里”缺乏产地预冷设施、保温包装设施等,“最后一公里”冷冻质量难以保障。我国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提高空间巨大,给冷链企业、冷链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扶持农产品的生产企业、种植或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者自建冷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生产者建设产地冷库既能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供应,也能增强其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还能从源头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保证农产品顺利出村,高质量进城,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

产地冷库是冷链源头的网络基点,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冷藏储存需求,分区、分片整合各地域资源,依托县、区布局相应的产地冷库可以有效改善公共冷库设施条件,强化产地预冷、仓储保鲜等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前端工艺。

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可以通过产地冷库拓展冷链物流基地的仓储、分拣、加工、产地直销等功能,建立交易展示、安全检测、溯源查询、统仓统配等功能,增强农产品品控能力,完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配套,着力打造地域性特色鲜明、品质一流的农产品品牌。

1、产地冷库发展有助于补齐我国冷链物流短板

目前我国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田间地头预冷、冷链加工、冷藏设施普遍不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不畅、效率低,“最先一公里”成本高,产地冷链物流是我国冷链物流的短板和痛点。《“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也提出了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产地冷链服务网络、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并规划了产地保鲜设施建设工程、移动冷库推广应用工程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发展产地冷库有助于解决我国冷链物流的短板和痛点,也符合我国冷链物流体系总体布局方向。

2、产地冷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农产品产后耗损严重。据专家测算,我国农户储粮、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 ~ 11%、15% ~ 20%、15% ~ 20%和20% ~ 25%,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在3000亿元以上。而在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其中,美国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以冷链物流为支撑,果蔬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的损失率仅有1% ~ 2%。同时,生鲜农产品在成熟旺季集中上市,受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问题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发展产地冷库,既可以有效降低损失率,减少产后耗损;又可以实现错峰错季上市,延长销售期,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3、产地冷库发展有助于建立冷藏储备和应急保供机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市场失灵常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短期供需失衡、价格大幅波动,依托产地建立冷藏储备和应急保供等机制,有效调节市场供给,缓解供需矛盾,稳市场、惠民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解决农产品供给周期性和消费连续性之间的矛盾;降低农产品产后耗损,保障市场有效供应量,稳定价格,避免出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情况。

4、形成农产品流通产业集聚效应,推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农产品冷链与农业生产种植、食品加工业、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业、设备制造业等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产地冷库的建设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等产生大于甚至数倍于冷链投入的整体经济效益。发展产地冷库,有利于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服务体系,有助于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服务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以销促产、城乡融合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格局,促进产销对接、团购直配等新流通服务方式发展。另外,产地冷库的建设还可以指引农业产业发展,衍生与农产品交易相关的金融行业,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交易双方信息不流通的问题,促成生产商与批发商的商品交易,保障双方利益,解决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等问题。

 

                                                              (二)产地冷库建设困局

目前我国产地冷库的容量严重不足、规模小、功能单一,在建设中还面临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缺少建设用地、资金和运营所需的人才等方面的问题。

1、缺少冷库建设用地

我国农村的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大部分都属于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养殖水面等。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必须按规划的用途使用,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中大型冷库建设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这些土地还必须具备交通、电力、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时既要接近生产基地,还要远离污染、低洼、疏松等地区,其性质还属于工业或商业用地。在农村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大块土地极度稀缺,即使有,其地价可能也是农业企业或合作社难以承受的。

2、相关冷链物流设备短缺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产量过多以及农村地区的冷库数量极少,致使许多地方只能在露天或者常温环境下保存农产品。而且,这些易腐烂的生鲜农产品大多数都是用普通交通工具进行运输,没有低温保护冷藏措施和防腐措施,如果运输途中遇到暴晒环境就用帆布或棉被遮挡。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各地区提供的冷库不足,设备不齐全。虽然我国已经在扩建冷库,但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极为缺乏相关冷链物流设备。另外,购买设备的资金较大,导致冷链设备分布不均衡。有的地方拥有整套的全新设备,有的地方却是设备老旧甚至没有,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就会经历极冷和极热的交替环境,缩短了农产品变质腐烂的周期。

3、缺少运营与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冷库使用的专业设备较多,技术性要求高。平时除了要专门人员负责看护和操作冷库控制系统之外,还要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库内堆放的操作员和能制定安全制度并进行安全监督的管理人员。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有所缺乏,懂冷库运营与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更为稀缺。

4、库容利用率和周转率低

目前我国建设的大部分冷库都是平房库,有些冷库内由于未使用货架,直接堆垛码放,受堆放层数限制,造成库容的上半部分空闲;有些库内规划不合理,巷道、理货区、设备区占用面积过大造成了空间浪费等,从而降低了库积利用率。另外,对于只存放一种农产品的冷库,每年农产品收获时,就会满仓收储,然后全年逐渐出库,到下一年收储时正好库存清空。这样的仓库,1年只周转1次,平均库存量只有满库容的一半,一年之中有一半的库容是闲置的。

5、冷库专业认知不足

一方面,气调保鲜,必须要有一个稳定、小区间的浓度波动环境,才能保证农产品的有效储存。以欧洲为例,目前能够采用气调方式进行长期仓储的冷库,空气浓度波动均有效控制在M±O.1%或者M±0.05%;而在国内,因为设备真实脱除能力不足、库体气密泄露过重,加之对气调工艺参数不确认,往往库内的气体浓度不能满足果品“稳定”休眠所需要的环境状态。从前端的技术人员开始,大多数人盲目地认为只要配置气调设备,实时对冷库环境进行浓度调整,就是合理设计和配置,往往忽视了冷库围护结构气密性不良导致的冷库内部空气浓度波动剧烈。当前行业内常见通过发泡、凡士林等产品进行二次辅助密封,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气密隐患,更无法实现有效的气密或者气调配套。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制冷系统本身即具备强力的除湿能力,而除湿能力往往又是农产品长期保鲜的“绊脚石”,所以仅凭气调设备或者说加湿系统来弥补冷库内的湿度,往往是一大败笔,除了能够额外增加冷库内的制冷负荷需求,并不能带来足够的正向功能。常规冷库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过于关注如何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快速促使环境温度达到设计温度,而没有考虑到风速、风量、盘管蒸发温度不匹配带来的环境露点温度降低等因素,导致其存在失水剧烈的隐患。普通冷藏库多是为了保证中转需求,具有年化4%以上的失水率,在以周和月为单位的储存过程中,相关问题往往被用户忽略。

6、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足

产地农产品除了具备“鲜”“活”等特色之外,更会因为当年果季的气候环境如降雨、寒流等,或者因为灌溉、日照、肥药等因素,导致每年的农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当季特色,进而不能以生鲜类肉食或者低温包装食品等产品的储存理念沿用统一的储存模式,甚至气调环境参数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当前气调技术应用更为广泛的欧洲,目前冷库系统早已突破常规自控运行体系,已于前些年逐步开始向工业4.0升级,在已有的机械及自动化控制工艺下,通过逐年储存过程中汇总积累的不同地域、不同产品、不同季节的大数据资源池进行各项对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当前产品最佳的数据参考。

 

                                                              (三)产地冷库建设趋势

为了满足我国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未来产地冷库的容量必将有大规模增长。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冷库本身也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低能耗等。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产地冷库的建设和经营也会呈现体系化和联盟化的趋势。

 

1、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拉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需求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需求的加大,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一方面,是中国农产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应的冷链物流配套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以蔬菜、水果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具有高复购率和强客户黏性等特点,近年来一直紧紧吸引着各大电商平台的目光,成为竞相争夺的重点领域,而电商平台比拼的能力中,冷链物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快递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对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需求必然进一步加大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直播带货新模式的兴起,为生鲜农产品市场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也带来了许多新需求。

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农村电商迎来快速增长。总体来看,包括直播带货、扶贫助农在内的各种电商模式,让消费者走出菜市场的局限,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田间地头和枝上的生鲜农产品,但是否能够“所见即所得”,让生鲜农产品以“最佳状态”到达消费者手中,必须依赖于冷链物流的保驾护航。

2、产地仓储品质还将继续提升

当前行业内定义的“冷库”,以温度达到所需状态为主,并未深入考虑到农产品的特性,进而导致大量常规的冷库无法储存、储存后效果不佳、无法有效实现反季仓储的需要。因此,改善产地冷库为建而建、盲目推广、冷库运营性能与农产品严重不匹配的问题,是当前产地冷库发展的第一要务。产地冷库应以农产品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要考虑到农产品的特性差异,避免出现想当然的一库百用模式,必须结合农产品的自身特性,进行产地冷库的设计及建设工作。

3、冷库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冷库的隔热性能、密封性能都将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能耗也会随之下降,同时安全性会大幅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冷库内每个储位空间的温度、湿度、货物状态及统计数据等信息,保温、库门、地坪、设备运行、系统性能状态、能量迁移以及库内气流组织的信息采集会更加详细、精准。将这些信息整合到一个控制平台上,可使用高级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实现自动调控。冷库内部控制系统还能通过网络与库存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客户的信息系统等相连接。根据客户的要求,自动完成冷库加工、入库、出库等操作。

4、农产品产地冷库建设与经营体系化和联盟化

围绕产地冷库,可以通过升级产地冷库的体系建设,并根据区域产品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冷库设施配置及投产,最终形成个性化、品质化的产地冷库运营模式,确保冷链仓储产品品质及储存周期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进而带动农产品供给侧的改革。以产地冷库为核心,打造贯通中转、分配、流通及终端消费的冷链产业园区,完善冷链产业配套体系,最终实现上下游的产销衔接。

农产品产地冷库建设的体系化是指为了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需要,随着冷库规模的扩大,在产地冷库中按照完整的业务流程规划各个功能区域,安装先进的设备,使之具有检验、称重、预冷、分级、清洗、加工、包装、装箱、冷藏等所有功能。农产品产地冷库经营的体系化是指这些冷库也需要加入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中,成为某一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的冷链物流体系中的一部分。农产品产地冷库建设与经营的联盟化,是指小、散、杂的农产品生产者结成联盟,共建功能齐全的中大型冷库,共享冷库设施,共同参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获得稳定的订单。

作为供给侧农产品供应链闭环中的冷链仓储环节,可以集成农产品储存、加工及采购分销环节,同时辅助现代物流及运营管理理念,推动先进仓储行业及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将农产品种植、仓储、加工、分销有机融合和关联,进而以流通加工为基础,衔接农产品种植、加工和分销,实现三产融合和渗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具备当地自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为现代化农业与工业制造、服务行业关联提供基础。

以县、区为单位,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通过产业融合,再造种植端产业链条。以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为基础,衍生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民宿经济一体化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道路。通过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地域性的第三产业集聚发展,从而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增长。

5、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国内人均消费能力的提升对生鲜农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对冷链标准认知加强,同时互联网平台也倒逼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落地。另外,生鲜农产品电商的竞争使得冷链服务标准越来越透明化、标准化,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冷链物流各环节,打通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让冷链物流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降低冷链物流各环节人力物力成本,提高冷链物流运行管理效率。同时,伴随着国内政策标准和监管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将呈现标准化的发展态势。

相关资讯